外省动态

供销合作社的田间后生,很酷!

  • 时间:2024-07-04

  • 浏览:305

  • 来源:中华合作时报

  • 作者:

  • 字号:
  • 打印

  • 分享:

谁来种地?地怎么种?当下,在供销合作社系统,一个个田间后生的出现带来新的解答。越来越多的老一辈农人发现:“以前总担心没人种地,现在看,年轻人种得比我们那时候更好,更省心省力!”


图片

“跟着他种粮,他懂啥啊?”

图片

图片

 “放弃外面世界的无限可能,回家做个农民!”


在湖南常德市鼎城区谢家铺镇,“90后”陈帅宇的选择让他成为种田人里的新生代。


伴随着“新农人”身份一同来的,不仅仅是种田“后继有人”的宽慰——“跟着他种粮,他懂啥?”“就是年轻人随便玩玩,当不得真。”“我种了几十年地,还需要跟他学种地?”……靠传统经验种地的老农人起初并不接受他的种地新方式。


没有过多的解释和争辩,质疑与不解需要事实来消除。


陈帅宇开辟试验田择优选种、选用新型农机服务生产节粮减损、购买烘干机解决晾晒难题……一步步推进,一次次变革,终于换来了“这个后生不是‘假把式’,而是‘吃得苦、霸得蛮’的好苗子!”的交口称赞。


区别于传统耕种方法,陈帅宇凭借“新打法”在农人圈子里站稳脚跟——学习新经验、引进新设备,成立专业合作社,成为鼎城区供销合作社社有企业湖南亿泽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越来越多的新事物出现在田间地头,他的心思也在土地上扎下根来,“从大学生到职业农民,我坚持下来了,还想继续干下去。”


图片

石头的山 成见的“山”

图片

图片

翻过山还是山,小路崎岖,地块零散,农机怎么进得去、玩得转……问题一个接一个,逡巡在姚林脑海中,驱之不散。


曾经,贵州省铜仁市玉屏侗族自治县的姚林想让家乡的田块能“机械化”运作,可摆在眼前的,有石头垒成的山,也有资金、技术、成见的“山”。


时隔五年,农机进田成为了当地人人称道的佳话。旋耕机、起垄机、开沟机、收割机、无人植保机等机械早已开进了玉屏的田间地头,水稻全程机械化种植、油菜机械化移栽与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等农业新技术推广项目也纷纷落地。


如今的姚林成为了长岭供销合作社参股的供农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书记、理事长。谈起机械化带来的收益,他如数家珍:“与传统的人工种植技术相比,通过全程机械化作业可以有效提高农作物生产效率、减轻人工负担、增加作物产量15%~30%……”


在田间接过接力棒,新一代种田人正在书写自己的时代篇章。“每个地方都存在差异性,农业要结合当地地理位置的生产优势,探索出最适合走的路子,才能走得更稳、更快、更远。”抚摸着农机,姚林开始盘算起下一步的种田路子。


图片

“开始只觉得飞无人机很酷”

图片

图片

“开始只是觉得飞无人机很酷,飞行、喷洒就像操控电子游戏一样。”曹益群说。在浙江,26岁的浙农控股集团飞防团队飞手曹益群、26岁的肖金鹏、22岁的丁向洋组成了一支年轻的为农服务队。


后来的日子,似乎难以用“酷”来概括——农忙时,凌晨4点多就要赶到田间开展施肥洒药作业;在防治稻纵卷叶螟、纹枯病等水稻病虫害以及水稻除草的关键时期,常常需要在40℃以上的高温中执行作业,有时时间紧、任务重,还要进行夜间作业……


回忆着过往,田间戴着草帽的曹益群口吻显得老成起来,“后来随着作业服务的慢慢深入,我们都越来越感到责任重大。”他细数着:“综合测算一台无人机每天可完成作业600亩次,相当于传统人工30人/天的工作量,在统防统治作业中平均每亩可减少用药量约20%,节约用水量95%以上。”


不再需要总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讨生活,一旁观望的农户觉得这样的日子更“酷”了。


当前,越来越多的“农民”从身份向职业变迁,年轻人正接过担子,以“新型职业农民”的面貌在乡村广阔天地做好农田的耕耘大事,以新时代的精耕细作续写颗粒归仓的中国故事。

责任编辑:张小月